我对所谓“写作范例”怨恨已久了。今天,我想认真地写一篇文章谈谈我对于高中生作文的看法。
我想从一篇周记谈起。这篇周记是我在整理高中资料时翻出来的,写这篇周记之前我们举行了一次联考。那次考试的语文作文是给了几个由蔬菜水果的形态结构联系到人生哲理的案例,让我就这种模式推广,写出一篇“哲理”文。因为各种原因(我后面会说),我写了一篇批判这个作文题的文章,老师给了30分(总分60)。然后我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这篇周记:
我想说说这次考试的作文。
周三晚上有耳闻这次作文校内评估多人被评30余分之事,首先是感慨自己一定跑不掉了。其次,居然还有几个人在30分段陪我,老夫真是倍感欣慰。
第二天发卷,果不其然。大大的30分整,外加几行谆谆教诲,内容大体是些“考场作文勿踩雷区”之类的话。这样的结果,于我而言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所谓“情理之外”,是指既然题目已经说明自拟题意,却不让考生自由发挥。所谓“意料之中”,是指我明知洋洋洒洒一千多字的以批评作文题为主题的作文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中是个大炸弹,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作死。以及,我知道老师会以长期以来的“三段式”湖南高考标准议论文要求来评卷。
于是我愤懑地写下了“屈心以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一行字。并以“虚高”的主观题得分撑到了108分这样的总分,也还说得过去。
直到晚上出外校评卷成绩我才诧异地发现,雷锋中学的雷锋居然给了我114分。(后注:那次校外评卷好像并不是雷锋中学改的)
不拘一格降人才。
玩笑归玩笑,我自己也觉得高考中写这么危险的作文是十分需要勇气的,比起阅卷组长给我打30分(万一),写一篇违背内心但讨好老师的假文章在成绩上显得更为划算,万一我一激动批判到了老师心中“根深蒂固”的地方,令老师“龙颜大怒”,后果不堪设想。
下面说到重点,为什么我在老师、家长看中的联考中要这样作死:
一、批判题目这事儿我之前从未干过,有个新体验也不错
二、我不认为联考有多重要,它只是一次普通的考试。我不看重排名,任何一次考试都能成为我的试验场。
三、我累了。没错,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要学到吐的时候,我只不过是在考试的时候发作了而已。
四、我实在无法苟同材料,我很讨厌毒鸡汤,我十分反感什么东西都扯上“哲学”、“哲理”的行为,尤其是在我们各科老师缺乏基本哲学素养,拿“存在即合理”这句广为误传的“金句”作为强行解释不合理行为的挡箭牌的情况下。再之,材料中的逻辑实在牵强附会,我思考了15分钟都没有想出如何据此写一篇我满意、老师也满意的作文。再再之,你要是想体会什么“人生真谛”,你应该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去探索世界,而不是坐在书桌前妄图从植物的形态中意淫出一点什么生活哲学来。(这话说给出题人)
五、我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议论文。我终于大胆说出这话了。自从听了那次语文讲座后,我开始思考,议论文究竟应该怎么写?如果沿袭“湖南卷标准三段式”,恐难逃被全国卷评卷老师打到37分的命运。可是如果要改,从何改起?之前在朱老师(后注:我班语文老师)最爱的《杂文选粹》中读到一篇文章,大意是现在的议论文论证经常采用古代案例,而这些古人之事如今已变得苍白无力,不能适用于今日社会,因此文章写作应使用有说服力的近现代案例。此外该文章还提到一些诸如“论证不严密、逻辑不严谨”之类的问题,我读完之后十分有感触,因为这些恰恰是学生习作中的常见毛病。更要命的是,老师往往过于被其华丽的文辞所吸引,而忽略其内在的有时甚至是极其严重的逻辑问题,并将这些文字当做范文让学生拜读。岂不令人悲夫?
拿我所写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一文为例,此文章虽然没有严重的逻辑问题(废话我写的),但其全文也不过拿些古今中外的事例、名言穿插些似有似无的论证而堆砌而成的经典三段式议论文,其素材甚至是我短时间内百度而来。这样的文章如果都能成为一篇优秀的议论文,那么大约不久之后人们都可以使用“议论文生成器”来快速创造一篇合格的、甚至优秀的议论文来了。人类可贵的思想,也就丧失了它应有的价值。然而讽刺的是,当我把这篇文章给老师看时,他竟对此赞赏有加。虽然自己的作品被老师认可,但我发自内心地感到十分沮丧。
但另一方面,议论文,说到底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观点通常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正确或者错误,能否使人信服,全在于你怎么去论证。然而,历史上并不会总是恰好有事例可以论证你的观点,无论是在以论文写作中,还是在(较为低水平的)辩论赛上,我们总是试图在事例和自己的论点之间人为地创造联系,以便论证自己的观点。可惜的是,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创造,所以我们需要运用巧妙地语言“骗”过评委和观众,是他们认为我们所举的事例确实可以支撑观点。这样说来,议论、论证的本质就是使两个看起来不那么相关的事物变得相关,以使别人信服自己的观点。通俗地翻译出来就是“扯”,再略微加一点贬义就是“扯淡”。更令人沮丧的是,就算你举出1000个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你的对手可以找出1001个事例来反驳你。如此看来,“论证”变成了一件毫无意义的事,因为事物没有绝对的对错,每个人都是合理的,不存在理亏的一方。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扯出令人信服的淡?
文章的最后两段可能有些过激,但我现在仍然认为,你仔细去思考,这些话是有一些合理的成分的。
高水平的语文老师永远只是少数。我们不能要求极少数高水平的老师能改变整个语文教学、考试。在每年的阅卷过程中,为数不多的水平较好的老师能有多大的话语权?其声音恐怕已经淹没在大众水平的老师的声音里了。大众水平的老师处在一个什么水平呢?要求学生去套“写作范式”、分发并要求学生背记写作素材,这种忽略学生思维能力、片面追求格式、套路以期望在短期内提高写作分数的行为,是非常“违反自然规律”的。
当然说到这里,我知道有老师可以开始辩解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都不够,他们只能通过背记范例和材料来获得一个还算过得去的分数”。我们就当这个情况属实,那么为什么对于思维能力尚可的学生仍要提出“你先按照写作的套路去写,写多了再去追求自己的风格”这样的要求呢?为什么有较好的思维水平的学生仍然需要按照所谓的范例、标准去局限自己的思维?这符合教育的要求吗?这符合高考选拔人才的本质吗?(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请别在这里提“说了多少次,高考只是考你的执行力”这种话)
我能够想象到语文老师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表情是什么样的。虽然我号称深藏不露的段子手,但显然在这么严肃的文章里我是不会“为了黑而去黑”老师的。我只想客观公正地说问题,希望能够给人一些启发。
饱受诟病的传统湖南卷作文
多年前,在湖南还是自主命题的时候我就已经向老师抗议过多次,他们印发下来的所谓“优秀作文”看似语言优美、结构严谨,实则空洞无物、逻辑漏洞百出。当时老师也没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当然大家知道,感性本来就是湖南卷作文的特色,一篇感性的文章应该如何评判优劣?就因为它打动了我,所以它是一篇好文章?Excuse me?你是谁?为什么能打动你的文章就是就是好文章?作文评卷的主观性,加上感性的文字难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特点,再加上阅卷老师懒惰的心理,就导致了湖南省高考作文长期被“三段式”作文占领的局面,以至于沦为笑谈。不过,把这个锅都甩给阅卷老师是不负责任的,因为懒惰是人的本能,而且要求一个星期改完卷就注定了老师必须“懒惰”否则会因为无法完成任务而遭到批评,这是制度的问题,不能把责任推到参与其中的普通人身上,就像我们不能把医患矛盾单方面地推给医生一样。
其次,感性的作文固然难以评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将“感性”与“空洞”等同起来,是非常荒谬的。如果有人说“那些诗通篇都在抒情,不也言之无物?”,那你大可以指责他的肤浅。人家通过寥寥几行文字传递了自己那么多的情感,怎么不是言之有物呢?当然,说到底,诗(此处的诗并非仅指中国古代诗歌)本来就不是经世致用的体裁,人家酣畅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就已经很成功了,只怕很多所谓50分以上的湖南卷“优秀作文”什么都没表达吧。即使你再感性、文辞再优美,如果没有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而是像我在上文中提到的那篇题目一样闭门造车,妄图从千年的植物进化结果中寻找到所谓的生活哲理,你能翻作出《楚辞》一样优秀的作品吗?好的文章应该言之有物,而这种空洞无物的作文题则是在把考生往错误的路上引,是在鼓励考生写缺乏应用价值的空泛的文章。这也是我气愤地批判那篇作文题目的原因。
用华丽的语言去掩盖自己严重的逻辑漏洞,是比写出空洞无物的文章还要令人恶心的行为。可惜的是,越“恶心”的文章,常常越受欢迎。作为一个理科生,我读完一句话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思考这个句子内在的逻辑,检查它内在的逻辑关系。然而在实际作文教学中老师却常常被优美的辞藻所蒙蔽,而忽略文章内在的逻辑问题(事实上,某些考生因为自己逻辑能力不好,寄希望于用表面功夫把老师带进自己的坑里。学生得了高分,老师看着赏心悦目,皆大欢喜)。长此以往,这种只求格式、辞藻,不求内在逻辑的“新型八股”会对有较好的理性思维的学生造成很大的打击,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精神的桎梏是非常令人感到绝望的。所以,走向全国卷就事论事、缘事说理的“新材料作文”,让每一位考生都有话可写,是高考作文发展的必然。
后来,湖南省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也加入全国卷,紧接着北京某学校老师来做讲座吐槽“湖南卷经典三段式”作文。这两件事情之后老师们像是幡然醒悟,突然抛弃了之前的套路,迅速地转向了“任务驱动型作文”,不再要求学生堆砌事例,而是就事论事、缘事说理。这才使我从多年的“三段式”作文的压抑中得到解放,感到高考作文重新有了希望。
全国卷:新材料作文是拯救学生思维能力的曙光
白居易在唐朝就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呼声,明清时期经世致用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依旧保留着较高的价值。事实上,“经世致用”的思想本来就是融入在湖湘文化之中的。湖南改用新课标全国卷之后,最高兴的当然是我这种坚持认为针砭时弊、实事求是、言之有物就是好文章的人了。因为这意味着我再也不用绞尽脑汁去四处搜刮真实性不可考的作文素材和名人名言了。(事实上我发现很多鸡汤文所使用的事例根本只能在“优秀作文网”上搜索到,这侧面说明了其实很多内容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写作需要杜撰的)同时,命题的权力收回到全国不仅仅是顺应民意(事实上,试卷统一、划线不统一并没有改善录取人数不均衡的问题),更是在通过命题的取向传达教育部的官方意愿,倒逼学校更改教学内容、调整学生能力发展方向。对于湖南考生来说,就是让考生别浪费笔墨,写点有用的东西。
大家都知道2016年的全国I卷并没有如大家所料选择新材料作文。在连续两年引导学生写就事论事、缘事说理的文章之后,命题组在今年选择了图画作文。我认为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为了反猜题。考生能明显的感觉到,今年的几乎所有科目都相对以往增加了一些变数,那么语文作文变一变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第二,是在引导学生创造更多的可能。“这三种你更欣赏那一种,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14、15两年的作文题目不仅引导学生的思维、说理能力,同时也将考试与德育融入在了一起,侧面考察了学生的三观,使得既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正确的三观的人进入更好的大学深造。而16年并不要求一定要写此类作文,其意图恐怕是让考生不要形成“我必须要写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定势,使考生的作品更加多样化,防止全国卷作文成为下一个“湖南标准三段式”。如此看来,全国卷的命题组也真是良苦用心。
如果说全国卷让谁受了苦,恐怕就是那些一直辛苦地积累各种“作文素材”的考生吧。当然,这种宿构的行为本来就应该遭到捧杀。让长期习惯于宿构的考生吃吃苦头是很有意义的。不然,谁还想在作文里表露自己的心声、写出真性情?时代已经变了,考生的备考方式也要发生变化。多读有思想的杂志,少看鸡汤文,不仅是成为一个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要求,现在也已经成为语文考试的要求。
新时期,作文到底应该怎么写?
下面说说一直很困扰我的一个问题:议论文写作到底用不用按照一定的范式?如果不按照范式,写出来的东西可能老师不会喜欢。如果按照范式,又有种继续走“三段式”老路的意味。
我现在的理解是,写议论文还是应该有个大概的格式。比如曾经的我认为,如果我能抓准一个角度把道理说清楚,就可以无视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这些论证的方法,但老师不会这么认为的。所以你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问题解答
1.积累素材到底有没有必要?答案是肯定的。这个积累素材不是为了让你去写三段式作文,而是为了拓宽你的视野,在作文中恰当引用一个事例即可,重要的是把道理分析清楚。虽然无论是高考还是平常的考试,改卷速度都很快,阅卷老师不一定能看出你的逻辑问题,但保持自身思维的清晰是很重要的。拥有清晰地思维不仅能增强你的自信,让喜欢跳读文章的老师也舒服。
2.写作文要不要列提纲?说实话,高考之前的每一次考试作文,在动笔前我从来不列提纲,一直边想边写,这也导致我的有些考场作文整体脉络不清晰,缺乏整体感。高考是我唯一一次列了提纲的考试,写完感觉效果还不错,整体思路比较清晰。建议一定要列提纲,不会耽误太多时间。
3.老师考前推荐的各种考试技巧靠谱吗?没有一种药可以治疗所有的病,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要盲目听信老师的建议。模考可以自己多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4.你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你觉得自己很强、是在分享“成功经验”吗?绝对不是。我喜欢思考、喜欢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我在高考前想了很多事情,可能比大多数人对一些事物有更深的看法,我觉得把自己的思想分享给别人是一件公益事业,是值得骄傲的。当然我知道有很多厉害的人,他们不愿意去以这样的方式和别人交流。对我而言,我真诚地写,你耐心地读,这就够了。
对学弟学妹的建议
1.考场作文别作死。平常的考试题目可能比较“不正常”,你感觉考烦了可以像我一样写一次以吐槽题目为主题的作文,这纯属发泄情绪,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要是不喜欢高考题的话…别闹。
2.多读有思想的书、多看有思想的杂志,不仅仅是为了高考和自主招生(你们应该知道有的学校是什么都考的吧),更是为了自己的素养。别看鸡汤书,别看鸡汤书,别看鸡汤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据统计中国市场上70~80%的书都是垃圾书,这年头谁都可以写书,书上的东西不是真理,别全信。(话说我曾经买过一本鸡汤书,看到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感觉作者各种自我膨胀,以为自己多成功…这个自我包装,我给差评)
注:本文仅就作者阅历而著成,如有不正确的地方,请多多包涵、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