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网络书签和个人知识库的需求,相信很多人还是有的。只是很多人因为整理“历史遗留问题”的成本偏高、又或者是因为没有发现合适的工具,而越来越懒得去整理书签和知识库,导致要找资料的时候总是找不到。

作为一个希望事情变得有条理的个人知识管理初烧者,我今天准备写一篇文章,向大家介绍一下如何妥善的建立自己的电子化知识搜寻体系。

说到知识的索引工具,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浏览器书签了吧。没错,这确实是一个很方便的工具,对于有用的网页只需要轻轻按一下command(ctrl) + D就能保存到收藏夹,但问题是,绝大多数人收藏了一个网页之后几乎不会去修改页面的标题和存放的文件夹,更不用说后期的收藏夹维护了。这样一来默认的收藏夹里可能存放了上百个网页,而网页之间几乎是不相关的,这就导致关键时刻的搜寻成本很高,基本全凭眼力一条一条地翻。当你找了几分钟都找不到的时候,你可能更愿意去重新用搜索引擎寻找你想要的网页,因为你甚至不确定它是否还在你的收藏夹里。

这样的场景,实在太不优雅。

先向大家展示一下我现在使用的工具:PKM(个人知识库管理)使用为知笔记[/highlight]、Evernote(印象笔记)(稍后我会解释为什么我例举了两个),书签管理采用[highlight]Pinboard,Read-it-later工具目前使用的是Instapaper。

听起来是否有点麻烦?要成为一个有条理的人,各种工具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这些工具,更多的功能留给大家自己去探索吧。

为知笔记

有一些好文章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会被删帖。如果存入浏览器收藏夹,不仅很难与其他设备同步,而且下次再打开可能就没了。对于这些文章,我们应该把它收藏到笔记 app 里,比如为知笔记。为知笔记是我试用了许多款笔记 app 后最满意的,它支持所有平台、年费非常便宜(60人民币)、搜索功能很强、支持 Markdown……这一切都是因为为知笔记以前在桌面端就是做个人知识管理的,而不是一个小而美的轻量级笔记应用。

为知笔记
为知笔记

为知笔记不仅存储了我的网页剪藏内容,也包含了我自己写的笔记。如你所见,我在为知笔记中进行了非常有条理的笔记分类,这使得它真正成为了一个个人知识库,而不是一个轻量级的笔记本。

对于爱好折腾的技术宅,我推荐的另外一个笔记解决方案是 leanote。它的功能和设计略逊于为知笔记,但它是开源的,因此你可以搭建服务端,把笔记存储到自己的服务器,对于数据安全比较敏感的人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Pinboard

Pinboard 是一款小众的网络书签工具,我用它来做网页书签管理。它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任何花哨的界面,主打隐私、稳定性与性能。事实上,你看到它的官网可能会一惊:

Pinboard 官网
Pinboard 官网

这么朴素的界面?没错。对于当下的很多同类型网站来说,这个界面绝对是最简陋的。那 Pinboard 有什么优势呢?首先,它速度非常快,即使你有上万个网页收藏也能迅速找到你想要的那个;其次,与传统的文件夹管理不同,它采用的是标签管理,比如你可以给一个网页打上“已阅、设计、素材、字体”四个标签,而不用纠结应该放到哪个文件夹(很多时候把一个网页归类到一个文件夹里是有些困难的);第三,它的使用非常简单,即使是老年人也没有使用障碍

另外非常特别的一点是,Pinboard 自己不做各个平台的客户端。相反,他把接口开放给了开发者,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客户端。我在 Mac 上使用的是 Spillo,在 iOS 上使用的是 Simplepin,它们都非常好用。

Spillo
Spillo

在价格方面,Pinboard 基础版11美元/年,另外还提供“存档版”(把所有收藏的链接建立存档,防止链接失效)25美元/年。 如果你对网址收藏确实有刚需,这个价格其实也不高。另外它提供了试用政策,如果不满意可以退款。

如何决定一篇文章是收藏到个人知识库(为知笔记)还是收藏到书签(Pinboard)?因为我选择了基础版的 Pinboard,我的做法是:如果这篇内容价值较高、需要被复用、且有丢失风险(比如论坛里的帖子可能被删帖),则收藏到为知笔记;如果只是一般的内容需要标记一个“已读”、且丢失风险较低(比如知乎专栏),则收藏到 Pinboard。毕竟如果为知笔记里的笔记数量过多会拖慢运行速度、也造成空间占用过大,而 Pinboard 则没有这个烦恼。

Evernote(印象笔记)

有人可能会问了,你都有为知笔记做个人知识库了,还要印象笔记干嘛?相比为知笔记,印象笔记在全球的知名度更高、而且也提供了好用的第三方接口,这使得在一些场景下,使用印象笔记更加方便。

比如我在看书的时候,常常需要将书中的某一段收录到为知笔记的一篇笔记中。我通常的做法是使用 TextGrabber 扫描书籍并转化为文字 ,然后分享到笔记 app。但是,为知笔记并没有开放“添加到笔记”的接口,只能新建笔记。这意味着如果我今天看书的过程中扫描了50个段落,我在为知笔记里就会有50条单独的笔记,我需要自己复制粘贴把50篇合成一篇,非常麻烦。而印象笔记则开放了添加内容到特定笔记的接口,因此我将印象笔记作为中转站,扫描后一键分享到印象笔记,再定期把印象笔记中的内容复制到为知笔记作为最终成品即可。

流程对比
流程对比

Read-it-later

在上面几段,我介绍了对于阅读完了的内容应该如何进行整理和收藏,在这一部分我谈谈还没有阅读的内容。

Read-it-later 类工具多年前火了一把,最近好像没什么动静了。归根到底,这类工具并没有实现其最初设想的“把文章收藏到这里,然后利用碎片时间阅读”的愿景:很多时候你把文章放在此类工具里就再也不会看了,最后堆积如山,干脆删除 app。因此,这类工具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如果你如这些产品所设想的一样,会利用碎片时间浏览这些文章,Instapaper 收趣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属于把文章丢进去再也不看的,我建议你不要使用这类工具。

有了这几个工具,你的个人知识体系会更加完善,即便知识随着记忆遗忘曲线慢慢丢失,也能随时通过自己构建的数字化知识库找回。

0 0 投票数
喜欢这篇文章吗?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你也许会喜欢